【媒体看医大】广西日报刊发校长曾志羽理论文章:充分发挥医学院校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来源:广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3-11-14     作者:曾志羽          校对:石鹏     审核:靳芳卉     字体【             】


2023年11月14日,广西日报刊发校长曾志羽理论文章:充分发挥医学院校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相关链接:http://gxrb.gxrb.com.cn/?name=gxrb&date=2023-11-14&code=009&xuhao=1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重要部署,强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医学院校是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神圣使命。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医学院校作为教育阵地、科技重地、人才高地的结合体,应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积极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自觉担负起“人民健康至上、健康优先发展”的使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健康根基。

聚焦国家战略需要

培养新时代卓越的医学创新人才

随着全球健康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人们的健康需求迅速增长,对医学人才的需求更趋多元化。针对当前人才结构不合理、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医学院校应主动把育人目标由培养“以治病为中心”的医学人才转变为培养“以健康为中心”的高层次复合型健康专家,在优化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模式、营造培养环境方面下功夫,培养出具备救死扶伤道术、心中有爱仁术、知识扎实学术、本领过硬技术、方法科学艺术的医学创新人才。

建立健全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规模结构,调整专业层次结构布局,完善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将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医学人文教育嵌入实践教学各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优化培养结构,深化相关学科协同发展,加大现阶段紧缺急需专科人才培养力度,完善全科医学、高层次公共卫生、高层次护理等短缺明显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设立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引导性人才培养专业,着力构建预防、诊疗、康养等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新医科建设,把“大健康”理念和新科技革命内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丰富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以适应健康链条各个环节的需求。深入推进医学教育模式变革,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医+文、医+工、医+理、医+X”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加强产学研一体化,使学生全面掌握全健康链条各个环节的知识和技能,满足全健康链条需求的高水平卓越医学人才。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个性化,因材施教,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现自己的潜能,成为健康中国建设领域的领军人才或骨干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创新临床实训、科研实践、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

营造良好人才培养环境。完善组织领导和跨部门协调机制,推进医教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医学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氛围。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加快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健全人才评价机制,为医学人才创造优越的发展空间。

聚焦医教研协同

提升医学科学技术创新与转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医学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基础医学研究、实现重大医疗突破的重要力量。针对当前医教研协同不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科研成果转化低等问题,医学院校应坚持健康优先发展,通过协同推进、交流合作和提供服务,推动医学教育创新发展。

强化医教研协同。聚焦世界科技前沿,以项目为牵引、以科研平台为支撑,加强交叉学科的研究,开展靶向科学研究,力争在重大原创性成果、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等方面突破瓶颈。聚焦临床需求和效益,发展转化医学,推动基础与临床、临床与预防的融合,不断提高诊治复杂危重病症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医学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让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强化医学科学技术交流合作。发挥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平台的作用,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深化与高水平研究机构和团队之间的全方位合作,实现医学院校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双向良性互动,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水平。深化与国际一流的医学院校和机构的合作关系,巩固和加强各类合作平台建设,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和人口健康领域的国际合作等,开展联合办学、联合攻关生物医学等重点科技前沿,提升医学教育国际化水平,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国际化和全球化。

提供医学科学技术创新与转化服务。发挥产学研联合体作用,积极拓宽与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合作渠道,通过医学科学技术创新与转化的活动,共同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和交叉合作,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努力在融入与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优化医学科研评价机制,提倡以质量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加强中长期效果评价,建立医学研究多元、分类评价体系,促进医学教育朝健康教育发展。

聚焦人民健康需求

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健康服务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高校附属医院是公立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医疗健康服务需求,医学院校应发挥资源优势、科研优势和技术优势,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

坚持人民至上,推进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把“人民至上”作为高校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明确公益性价值取向,积极贯彻落实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和三级医院评审标准要求。在建设健康环境、强化健康教育、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以及倡导健康文化等方面探索创新,优化临床专科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加快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立健全满意度管理制度,将健康促进理念、政策融入医院建设管理和服务全过程,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坚持健康至上,打造“线上+线下”结合医疗服务模式。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技术等手段,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普及“互联网+智慧医疗”举措,完善医疗服务模式,开展“一站式、智能式”服务,努力构建全流程、全周期智慧就医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医疗卫生健康社会服务功能。

坚持服务至上,主动服务区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充分利用丰富的临床资源和体制机制优势,发挥好附属医院引领示范成效,通过建设医联体、开展医疗援建、打造区域医疗中心等,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完善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提升附属医院服务能力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连续性医疗服务,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等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为广西医科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