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广西医科大学社工专业探索“校社协同”育人模式——让生命更好影响生命
来源:广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3-05-24 作者:何肇红、陈宇 校对:黄绮思 审核:靳芳卉 字体【 大 中 小 】
近日,广西日报报道了我校社工专业探索“校社协同”育人模式。
相关链接:http://ssw.gxrb.com.cn/json/interface/epaper/index.php?name=gxrb&date=2023-05-24&code=007&xuhao=9
广西医科大学社工专业探索“校社协同”育人模式——
让生命更好影响生命
本报记者 刘 琴 通讯员 何肇红 陈 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进一步提出,要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负责统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志愿服务管理等工作。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作用正在日益凸显。作为地方类医学院校,广西医科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以下简称“社工专业”)不忘初心,坚持“校社协同”育人,进阶式推出系列帮扶唤醒活动,联动式赋能学生的专业成长,融合式扎根岗位服务确保人才输出质量,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生动的实践。
同理接纳,唤醒学生内驱力
为了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专业攀比,个人期待高、行动力弱,缺乏学习动力等问题,帮助学生唤醒内驱力和专业认同,社工专业推出了身边的、家乡的、自己的社会工作等系列特色育人活动。
大一新生刚来学校的时候对自己的专业认识还不清晰,与医学类其他专业相比,更是存在诸多困惑。但是,随着《社会学概论》《社会学研究方法》“校园小调查”“校园现象研究”等实践课程的开设,新生很快意识到社工就在自己身边;二年级增加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课程的训练,特别是寒暑假“最美家乡”分享、“72小时公益”活动,让学生理解了社工的内涵和外延;真正对学生内心产生冲击的是三年级开设的《家庭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课堂,通过“家族谱”“个人时间线”“生命最后一公里”的梳理,激活学生的专业认同,领悟到“社会工作是生命影响生命”。学生要学好专业、做好服务,“同理、接纳、自助”是激发内驱力的关键。
除了学校培育,社工机构的寒暑假见习也是唤醒学生内驱力和专业认同的重要途径,社工专业先后与26家社工机构、10多个政府部门、8所学校建立了密切的协同育人关系,直接促成《社会工作实务》成为自治区级一流课程,《社会学概论》《家庭社会工作》成为校级一流课程;学生获得国家级奖励16人次、省级奖励27人次,各级创新创业课题立项48项。
协同育人,赋能学生专业成长
“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核心是“共商—共建—共赢”。为了解决专业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务,专业化与职业化脱节,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质量不足等问题,社工专业始终致力于陪伴学生赋能知识力和专业成长。
目前广西仅有的3名高级社工师之一黄敏,经常出现在学生实践课堂上、培养方案修正协商会议中以及各种层级的督导会议,作为兼职教师和合作伙伴,她和她的机构、团队成员时刻关心学生专业成长,在“教学生、训学生、用学生”的每一个环节都贡献力量。目前,社工专业“协同育人”团队中,有高级社工师2人、中级社工师8人、广西最美社工1人、职业培训师10余人。
作为双师型教授,陈宇博士推动了“协同育人”的教学基地和智库建设,与自治区教育厅共建“社会工作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共青团广西区委共建“广西青年志愿者实训基地”;加快了“广西高校高水平‘启航’生涯辅导工作室”“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与风险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等智库建设。通过教学基地和智库平台增进了师生的专业成长。教师团队获得研究课题19项,发表论文35篇,省级比赛4项,拥有人才称号12人。
南宁市阳光雨露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本土社工机构,由广西医科大学教师发起建立,目前由该校社工专业首届毕业生檀杏盛运营。作为“校社协同”育人的典型机构,服务中心全过程、全周期参与了学生的培养。服务中心利用2项中央财政支持项目致力于关爱地贫儿童,推动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参与学生获得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1项,广西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1项;利用四个辖区市28个项目资源,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就业600余人次;制定广西地方标准2项;建立教学案例库65个。
扎根公益,保障人才输出
为了解决专业培养过程中教学活动和培养方案实践连带性弱、服务细分领域和岗位胜任剥离、人才培养质量无法精准输出等问题,社工专业让学生融通“领域+能力+规范”,扎根公益以助力人才胜任力和专业服务,保障人才输出。
赵丽丹同学是首届社工毕业生,从入校时参加“南宁市江南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长项目”开始,就坚定要做一名社工,通过14年奋斗,已是深圳社工联合会资深社工。她认为“没有领域就没有方向,没有岗位就没有能力,没有规范就没有职场”,她用14年做公益的经验回答了社工专业人才培养输出的关切问题,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学校社工专业培养的896名社工人才正在不同地域、行业、场景中默默贡献力量的事实。
陈恩茵同学是华东理工大学在读研究生,作为在校时的“朋辈学姐”,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融通“领域+能力+规范”,不仅与任课教师建立了良好关系,还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获得外校教师的认可。陈恩茵同学不是个例,社工专业先后向北京大学、香港大学、武汉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输送了研究生50余名。
人才输出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而决定人才质量的核心关键是专业胜任力和专业服务,无论是福建医科大学等研究生培养单位,还是北上广深社工机构,都对广西医科大学社工专业“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