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校务公开

NOTICE

当前位置:首页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关于举办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暨“一带一路”国际竞赛广西医科大学选拔赛的通知

来源:教务处 发布时间:2025-02-26 作者:廖春玲 校对:苏芳 审核:贾冰

| |

各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精神要求以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部署,深入推动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原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根据《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暨“一带一路”国际竞赛(原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医创委〔2025〕1号)(附件1)的要求,现启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暨“一带一路”国际竞赛(以下简称“医创赛”)校级选拔赛报名,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报名条件

(一)参赛人员

学校在校全日制本科生(含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及其他专业八年制等长学制本科阶段学生,在华留学生等)。

(二)组队规则

以团队形式参加,每个队伍3~5名学生(不少于3人,不超过5人)。每位学生须在作品中有实际贡献;指导老师不超过2人。鼓励校内跨学科组队。注:作品提交后,团队成员及排序、指导教师不可更改。

二、竞赛作品的学科赛道设置

(一)作品分类

1.创新设计类:展示及交流大学生为解决医学问题或以实验手段解释医学现象而开展课外科研的原创性科学研究实验设计

2.创新研究类:展示及交流大学生为解决医学问题或以实验手段解释医学现象而开展课外科研的尚未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2025年6月30日前处于投稿阶段的学术论文均可以参赛)以及复审直通指标作品以参加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设立2届过渡期:自第12届大赛开始,创新研究类作品要求必须参加过往届实验设计类复赛并获三等奖及以上奖项,成员更新不超过2/3,引导学生从创新设计到实施完成并形成创新成果。

(二)参赛学科赛道

6个学科赛道(按作品所属学科领域)及国际赛道,各学科组及亚组涵盖的内容范围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的项目申报指南设置。请参加大赛的作品自行选择赛道和分组。

1.基础临床赛道涵盖下列系统/疾病的基础研究,分以下7个亚组:

(1)呼吸、循环、血液系统

(2)消化、泌尿、生殖系统(含围生医学、胎儿和新生儿)

(3)内分泌、神经系统、精神疾病、老年医学

(4)医学免疫学,医学病毒、医学病原生物与感染

(5)肿瘤学(血液系统除外)

(6)其它、综合(交叉学科除外)

(7)检验医学

2.【法医学赛道】围绕司法实践中的生物与医学证据问题开展的相关基础研究,分以下2个亚组:

(1)法医病理、临床、毒理、精神等

(2)法医物证、毒物分析、法医现场等

3.【口腔医学赛道】立足口腔医学学科发展前沿,涵盖牙颌面发育机制、牙颌面组织再生和修复、口腔疾病发生及防治机制与相关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分以下3个亚组:

(1)牙颌面的发育机制、组织再生和修复

(2)口腔疾病病因及防治机制

(3)口腔医学相关交叉研究(口腔微生态、人工智能等新兴研究领域)

4.【预防医学赛道】涵盖环境卫生、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卫生毒理、卫生分析化学、流行病学、心理因素与健康等基础研究,分以下3个亚组:

(1)流行病学(传染病、非传染病)

(2)环境、职业、营养、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

(3)预防医学新技术与新方法(包括多学科交叉与整合研究)

5.【药学中医药赛道】涵盖针对人类疾病的药物学、药理学和中医药领域的基础研究,重点支持药物新靶标的发现与确证研究,以及用现代科学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阐明中医药原理和疗效的基础研究,分以下5个亚组:

(1)药理学(药物创新的发现及其成药性)的基础研究创新

(2)药理学(药物新靶标的发现与确证)的基础研究创新

(3)中医基础研究创新/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研究创新

(4)中药的药理、尤其是中药功效物质、药物剂型等基础研究创新

(5)药学、中医药相关交叉研究(人工智能、大数据、系统论等)

6.【交叉学科赛道】“医学+X”交叉学科赛道支持医工交叉等医科与其它学科大类交叉的学生自主原始创新研究,重点支持有转化前景的项目。医工交叉、医理交叉限实验设计类,医文交叉支持创新研究类。分以下3个亚组。

(1)医工交叉研究

(2)医理交叉研究

(3)医文交叉研究(医学人文)

7.【国际赛道】“一带一路”国际医学创新竞赛支持上述6个学科领域的医学基础研究,限实验设计类(英文)。新增第3亚组,支持创新研究类。

(1)医学基础研究(团队成员为中国学生,或以中国学生为主)

(2)医学基础研究(团队成为均为在华留学生)

(3)国际卫生健康政策研究或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与研究(团队成员均为在华留学生)

三、参赛作品要求

(一)作品要求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要求学生本人及团队独立完成或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

1.实验设计作品:要求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撰写;强调自主原创性,不得抄袭或借用指导教师各类基金项目的内容,可在各基金项目的拓展方向上选题自主设计。实验材料经费预算限定在10万元内,符合本科生科研实际。

2.创新研究作品:要求学生在自主设计的基础上、自主实施完成。不得抄袭或借用研究生完成的内容。

(二)除获得复赛直通指标的作品外,曾获得本竞赛往届复赛(省级)三等奖及以上(含全国总决赛)的同类作品不得重复参赛。(鼓励参加过实验设计的项目完成后形成论文、参加创新研究展示交流) 。获得过全国生命科学(创新创业)类、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互联网+”比赛)等省级、国家级三等奖(铜牌)及以上的作品不得重复参加。经查重,与往届获表彰作品重复30%以上取消资格。

(三)同一参赛作品只能选投一个学科赛道(亚组)和类别,各学科赛道作品申报指南见(附件2)。

(四)已立项的本科生科技创新在研课题申请者请注名课题项目来源及编号。

(五)参赛作品一旦投稿,标题、主要成员及排序、指导教师和参赛分组不能更改。

四、参赛流程

(一)校赛报名(3月26日前)

1.各团队负责人登录医创赛官方网站:www.jcyxds.com,注册后填写个人及团队成员信息,提交2个报名材料(附件3:中英文摘要完整版Word格式;附件4:原创性声明PDF格式)。学校管理员老师审核通过后,各团队再提交作品(中文摘要盲审版PDF格式;文件名以作品标题命名),操作指南见(附件5)。

2.各团队负责人提交论文或实验设计书(格式见附件3)至创新创业科邮箱:jwcdxscxcy@163.com,文件命名为“姓名+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暨“一带一路”国际竞赛”。请参赛团队负责人加入大赛QQ群(群号:925090244)了解具体参赛事宜。

注:所有作品必须登陆官网填报+邮箱提交参赛作品和参赛人员报名表(附件6),否则不算参赛。报名截止时间:2025年3月26日24:00前。

(二)校赛网评及决赛(4月)

学校组织校内外学术造诣深的专家教授组成评审委员会,根据评分标准(附件7)对参赛作品进行网络评审,选拔优秀参赛项目进入校赛决赛,校赛决赛具体要求和形式另行通知。

四、奖励方法

设置校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颁发荣誉证书。学校将根据校赛成绩,推选优秀作品代表学校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西部赛区分区复赛。

未尽事宜请与教务处创新创业科联系。联系人:廖春玲、苏芳;电话:0771-5350218。

  

附件:

1.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暨“一带一路”国际竞赛第一轮通知

2.各学科赛道作品申报指南

3.参赛作品格式要求

4.参赛作品原创性声明

5.官网报名系统操作说明

6.参赛人员报名表

7.参赛作品评分标准

                                    

                                     教务处

                                2025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