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党委宣传部 教师工作部 发布时间:2025-09-09 作者:宣传部 教师工作部 校对:石鹏 审核:靳芳卉
|
|
在庆祝第41个教师节期间,《广西教育杂志》、八桂教育、自治区教育厅官网发表了<“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主题专访丨广西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陈川:抓实抓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 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文章。文章阐述了学校在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中下功夫出实招,在面对AI赋能医学教育的趋势,将大力推进智慧教育新基建,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发展新模式,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并表示学校党委建设“四高强校”(加快高质量发展、强化高效能治理、促进高水平安全、建设高素质队伍)的发展新思路,将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办学治校的基础工程久久为功地抓下去,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持续弘扬教育家精神,锻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业务精、作风硬、扎根边疆的新时代医学教育“强师”,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守护区域人民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广西教育杂志》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FFjbCtSpveQKcK_FwNEF
《广西教育杂志》报道:链接: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为弘扬与践行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在庆祝第41个教师节期间,自治区教育厅策划了“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主题专访,展示广西各地各校践行教育家精神的生动实践。
今天,一起来看看广西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陈川的专访《抓实抓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 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问:在深入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中,学校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
陈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也为广大教师发展自身、发展事业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广西医科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大力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着重在教育家精神培育涵养、弘扬践行、引领激励上下功夫出实招,引导推动广大教师把教育家精神转化为内在追求和具体行动。
坚持第一标准,筑牢师德根基。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首要标准,持续打造以“四高”(高站位谋划、高起点部署、高标准推进、高质效落实)、“四学”(学思想、学“五史”、学规范、学先进)、“四融合”(思政教育与师德教育融合、党的建设与师德建设融合、职业素养与医学文化融合、能力提升与育人实践融合)为基本架构的师德涵育体系。学校建成了以校史馆、时光记忆馆、党建展示馆等为依托的师德教育新阵地,打造了“明德弘医”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提升项目、教师红色研学、教师团队素质拓展、“师者”育人微课堂等以“立德树人+医者使命”为核心的品牌矩阵,为涵养高尚师德、厚植教育家精神提供了有形支撑。
构筑多维平台,赋能教师发展。搭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立“学校党委—二级党组织—党支部”政治理论学习三级推进机制,每年制定印发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安排、思想政治工作要点,切实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指导、有检查,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落到实处;通过“厚德大讲堂”“周末理论大讲堂”等品牌活动,坚定教师“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搭建教师能力素质提升平台,实施教师分层分类培养计划,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高层次人才等采取不同的教学能力提升举措;创办“名家讲坛”,设立青年科学基金、优秀博士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助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拓展教师实践赋能平台,近三年组织教职工2000余人次深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靖西市、东兴市等边境地区开展巡回医疗、健康宣教和基层医务人员培训。
强化榜样激励,引领育人风尚。选树了包括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名师、“广西模范教师”等在内的“名师方阵”,每两年评选一批“三全育人”师德标兵、优秀个人和先进集体,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教师在创先争优中弘扬教育家精神。大力宣传“永远站立的人”郭德林教授、“八桂楷模”龙桂芳教授等前辈名师事迹。将龙桂芳教授的事迹改编为原创校史剧《医者仁心》,编印《“三全育人”师者风采录》,作为师德医德教育的“活教材”。
问: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面对AI赋能医学教育的趋势,怎样系统性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打造适应智能时代的未来教师、未来课堂?
陈川:《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将大力推进智慧教育新基建,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发展新模式,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筑牢智慧教育“硬支撑”。学校党委将“人工智能+医学教育”纳入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通过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把准技术变革与教育创新的融合方向。已建成医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整合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伦理学等多学科人才,为教师提供跨领域研究与实践平台。落地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实现核心数据“不出校”的安全保障,支撑教师开展全流程智能教学探索。目前,智慧课程中心已上线“AI+知识图谱”课程118门,梳理知识点2.8万个,关联课程资源2.9万个,“人体寄生虫学”“生理学”等国家级一流课程率先实现AI助教、智能病例生成等场景落地,为教师打造了“即学即用”的智慧教学平台。
二是强化分层实训,构建素养提升“全链条”。将人工智能素养提升作为教师培养的核心内容,构建“认知—应用—创新”三级培养体系:通过“AI赋能医学”名家讲坛、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联合举办专题培训班,邀请北京大学马连韬、浙江大学陈铭等专家授课,帮助教师把握技术前沿。依托“智慧教学平台+AI工作台”,开展AI出题、智能教案生成等27个场景的实操培训,去年以来累计覆盖教师1200余人次。推动教师参与“人工智能+公共卫生”创新大赛、虚拟教研室建设等实践项目,在“药理学”“流行病学”等课程中探索知识图谱与临床案例深度融合,让教师从技术使用者成长为教学范式创新者。
三是推进跨域融合,激活未来课堂“新生态”。鼓励教师打破学科壁垒,在“医工交叉”中锻造创新能力。通过与华为共建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学院、与上海联影智能共创医学影像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推动教师深度参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临床验证”全链条创新。在“医患沟通学”课程中开发虚拟标准化病人系统,在“健康管理学”课程中搭建AI健康推演沙盘,引导教师将智能技术与医学人文、临床实践结合,打造沉浸式、交互式、个性化的未来课堂。同时,注重在技术应用中融入思政元素,如在“生理学”课程中构建“诺奖知识图谱”,将培育科研精神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让教师在智能时代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
面向“十五五”,学校党委提出“四高强校”(加快高质量发展、强化高效能治理、促进高水平安全、建设高素质队伍)的发展新思路,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办学治校的基础工程久久为功地抓下去,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持续弘扬教育家精神,锻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业务精、作风硬、扎根边疆的新时代医学教育“强师”,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守护区域人民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扫一扫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