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广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4-30 作者:黄玲娜 校对:石鹏 黄魏媛 审核:靳芳卉
|
|
4月30日,《广西日报》报道我校作为面向东盟的医学教育开放门户,60余年来与越南高校及医疗机构的深耕合作,搭建中越“健康之桥”,成为中越医学教育合作的生动缩影。
报道链接:
《广西日报》:https://gxrb.gxrb.com.cn/?name=gxrb&date=2025-04-30&code=013&xuhao=1
广西云-广西日报:https://apph5.cloudgx.cn/article/sync1917206379111747584
从一张1958级越南华侨学生黑白老照片开始,到2025年越南籍在读博士生范忠孝与妻子的甜蜜合影;从书信传递医学知识,到如今的机器人手术跨国培训……流转的时光,见证了中越两国的医教情缘。
作为面向东盟的医学教育开放门户,广西医科大学六十余年来与越南高校及医疗机构深耕合作,不仅在人才培养、科研攻关、跨境医疗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更架起一座跨越国界的“健康之桥”,成为中越医学教育合作的生动缩影。
广西医科大学1958级越南华侨学生梁敦洋(后排中)与同班同学合影。广西医科大学 供图
聆听杏林长歌的回响
“虽然离开学校20年,但是对我来说,广西医科大学依旧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地方。”谈起母校,越南顺化医药大学教授陈亭平深情地说起了那一段难忘的求学经历。
1993年至2004年,陈亭平在广西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其间,他不仅系统学习了医学知识,还亲身经历了抗击“非典”,被授予“南宁市荣誉市民”称号。“当时,全校师生众志成城、日夜奋战,那种团结一心、无畏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陈亭平教授回忆道,这段经历不仅让他深刻理解了医者仁心的真正含义,更坚定了投身医学事业的信念。
学成归国后,陈亭平主导伽玛刀技术引入越南顺化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积极促成两地联合科研攻关等方面的合作。伽玛刀中心的建立,成功救治了大量神经外科及肿瘤患者,为提升越南本地医疗水平作出重要贡献。
两地的医学情缘不断延续,在陈亭平的影响下,他的女儿陈清湾和女婿范忠孝也从越南来到广西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陈亭平教授主导建立联合培养项目,推动越南学员赴广西医科大学学习,组织双边专业研讨会,将多项先进医疗技术引进越南。他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榜样。”范忠孝博士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陈清湾儿时曾随父亲陈亭平来广西医科大学,“这里的学习环境很好,文化氛围浓厚,和越南很相似。我的父亲一直非常支持我们在这里学习。”在她的印象中南宁绿意盎然,她很喜欢这座美丽的城市。
“医学教育合作是中越友谊的桥梁,也是两国人民情感相连、心灵相通的重要纽带。”如今已是越南顺化医药大学伽玛刀中心主任、医院感染科主任、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兼越南越中友谊协会委员、越南顺化省越中友好协会主席的陈亭平告诉记者,通过资源共享、知识互通,不仅提升了医疗水平,更促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与友好情感。
越南籍留学生陈清湾和范忠孝在广西医科大学合影。受访者供图
打造教育互通的“人才孵化器”
“妈妈,这个是什么花?”
“这是千年健的花,是一种中草药。”
……
这是范氏泰和一家三口在药用植物园游玩的一幕,也是中越传统医学交流最美的注脚。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2005年,范氏泰和就读于广西医科大学药学专业。因医学结缘,她认识了同是学医的一位桂林小伙子,最终安家落户南宁。
在广西,范氏泰和找到了自己的事业方向。受屠呦呦事迹的感召,她成为一名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壮瑶药研发中心研究人员,从事壮瑶药研发。“屠呦呦老师是我的偶像,她和团队发现青蒿素,拯救了世界上很多人的生命,也包括越南人民。我希望能成为这样的人。”她说。
近年来,范氏泰和一直专注于杨桃根的药理研究,所在医院团队研究发现杨桃根含有丰富的DMDD,对糖尿病和肿瘤有抑制效果,这项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SCI(科学引文索引)上。
“中国和越南传统医学有很多的共同点,在越南的亲朋好友身体不舒服时,也会给我打电话咨询如何食用中医药进行调理治疗。”她告诉记者,希望能把自己的研究转化为更多的药,帮助更多的病人。
越南籍校友范氏泰和。受访者供图
陈亭平教授20年来致力于推动中越医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阮公梁从药学本科到药理学硕士的10年求学生涯,使他成为越南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的骨干;范氏泰和在壮瑶药研发领域深耕,将广西民族医药智慧融入两国医疗交流合作实践……自1958年起,广西医科大学与越南的教育交流已走过67年历程,越南校友们的成长轨迹,也成为中越医学教育融合的一个缩影。
作为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合作的前沿阵地,广西医科大学1978年正式开启越南学历生培养。其间,学校与越南顺化医药大学、岘港医药技术大学等8所高校及医疗机构的合作协议,构建起立体化交流网络。1997年与越南顺化医药大学缔结的友好合作关系延续至今,28年间双方互派师生交流、联合开展科研攻关。
为培养出既精通医学知识、又深谙两国文化的“双语双能”人才,广西医科大学还为越南留学生开设了“临床医学+汉语”双轨课程。学校创新中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汉语进修—本科—硕士—博士”全链条培养体系,累计培养医学人才673名,成为中越教育互通的“人才孵化器”。
数据显示,超90%的越南毕业生投身医疗、教育领域,成为中越跨境医疗的“翻译官”、学术交流的“润滑剂”。截至2025年4月,现有59名越南籍学生在校攻读各层次学位,涵盖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等核心专业。
携手共建“健康丝绸之路”
从北部湾畔到红河之滨,从人才培养到技术共享,广西医科大学的留学生教育与医学科研合作,不断增进两国人民健康福祉。
跨境医疗合作成为合作亮点,依托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广西医科大学搭建“1369生命直通车”,开通“河内—广宁—芒街—东兴—南宁”跨国救助转运通道。2016年运营至今,该通道累计转运救治600余名越南危重患者,成为中越边境的“生命桥梁”。同时与越德友谊医院、岘港医院等共建的远程会诊平台,年均开展手术直播、病例研讨120余次,推动了地中海贫血、肝癌、心血管疾病等诊疗标准互通。
科研合作结出硕果,多项成果填补区域空白。中国—东盟医院管理合作论坛、中越泌尿外科学术论坛等机制化交流平台,吸引两国500余名专家参与,在鼻咽癌防治、热带病研究等领域形成12项联合科研成果。顺化医药大学阮长山讲师等校友牵头的中越护理人才联合培养项目,正推动护理标准与国际接轨。
技术共享促进医学创新突破。广西医科大学通过中越机器人手术系统动物实验培训等项目,为越南培养外科技术骨干,同时与越方合作开展远程会诊、手术直播,实现医疗资源互补。这种“技术输出+资源共享”模式,正成为中越医疗合作的典范。
其中,中越机器人手术系统动物实验培训、器官捐献与移植国际研修班等特色项目,近两年来为越南培养医疗骨干近100名,推动了地中海贫血、外科技术、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落地越南,在医学领域书写跨越山海的友好篇章。
中越医学专科高级人才培训班上,越南学员通过实战演练模拟手术真实场景提升手术技能。广西医科大学 供图
“我的导师程继文教授是泌尿系统肿瘤微创和机器人手术领域专家。在这里,我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参与了多项具有突破性的研究项目。”范忠孝说,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站在新起点,广西医科大学与越南合作伙伴正谋划更广阔的合作蓝图。未来,将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人工智能诊疗、精准医疗培训、药用植物开发等前沿领域深化合作,探索建立中越医学联合实验室,打造跨境医疗合作示范区。
4月29日,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地中海贫血防治联合创新中心正式揭牌,与东盟国家共建防治实验室、创建研发基地、搭建网络平台、建立培养基地,共推中国—东盟医疗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广西医科大学校长曾志羽表示,学校将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区位与学科优势,持续深化与越南等东盟国家医学界合作,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医学教育合作是两国人民心灵相通的重要纽带。希望通过扩大医学人才双向培养、加强热带病防治合作、推动传统医药现代化研究,让更多合作成果惠及两国人民。”对此,陈亭平教授满怀期待。
扫一扫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