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看医大】广西云-广西日报报道当 AI 走进课堂:广西医科大学用技术叩问医学人文未来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3-21 作者:广西云-广西日报 校对:石鹏 审核:靳芳卉

| |

2025年3月20日,广西云-广西日报报道当 AI 走进课堂:广西医科大学用技术叩问医学人文未来。

报道链接:https://apph5.cloudgx.cn/article/sync1902510733083389952

当 AI 走进课堂:广西医科大学用技术叩问医学人文未来


“王大爷,您对这个治疗方案有什么疑问吗?”近日,在广西医科大学的虚拟诊室里,临床医学专业大三学生周荣翔正与一位“咳嗽不止”的数字患者进行对话。


不同于传统课堂,此刻手机App正实时分析对话内容,给出“共情表达不足”的提示。这是该校《医患沟通学》课程的日常一幕,也是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赋能医学人文教育的创新实践。

临床专业学生与数字标准化病人沟通。学校供图


智能工具重构教学场景


广西医科大学课程团队开发的临床沟通知识图谱,将2000 余小时真实诊疗案例拆解为六大模块,通过交互式学习路径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AI 助教实时分析学生问诊语言,从医学准确性、共情表达等维度生成评估报告。“系统会提示‘刚才这句话可能让患者误解治疗方案 ’,改进方向更具体了。”周荣翔在体验后表示。


数字标准化病人(SP)系统可模拟不同科室患者的生理体征与心理状态,学生需独立应对“担忧手术风险的老年患者”“质疑 AI 诊断的年轻患者” 等复杂场景。数据显示,通过系统训练的学生在问诊完整性和共情表达上提升40%。

赵婷副教授拆解人工智能时代医患沟通痛点。学校供图


技术应用中的辩证思考


面对技术热潮,教学团队制定《课堂AI 使用共识》,强调“人机协作”思维培养。在医学伦理辩论会上,学生们围绕“AI 问诊是否削弱人文关怀” 展开激辩。课程骨干教师韦宇宁说:“我们特别设置‘技术依赖警示’环节,曾有学生因过度依赖 AI 提示被虚拟患者投诉,这正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契机。”


课程引入Deepseek 等大模型生成特殊沟通案例,帮助学生应对患者方言解释、慢性病患者过度依赖健康监测 App 等复杂情境。课程计划与相关技术团队联合开发“双轨病历系统”以同步生成结构化病历与患者叙事平行病历,实现科学诊疗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时代新情境下的医患沟通角色扮演。学校供图


跨学科合作拓展未来


目前该课程已与全国12 所高校建立虚拟教研室,计划联合学校医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开发特殊群体沟通专项模块。“我们要培养既能驾驭智能系统,又懂得以人为本的新时代医生。”课程主要负责人赵婷副教授透露,团队正探索将 AI 技术融入《医学伦理学》等系列医学人文课程,推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型。


这场教学改革的价值正如其课程标语所揭示:科学脑、人文心。在人工智能重塑医疗生态的今天,广西医科大学的探索为医学教育提供了“技术赋能而不失人文温度”的创新范本。随着 5G+AI 技术的深化应用,这场关于医学本质的教育革新或将催生更多突破。



扫一扫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