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广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4-11-06 作者:刘琴 校对:石鹏 王梦琪 审核:靳芳卉
|
|
2024年11月6日,《广西日报》在第10版创新·教育专栏发表题为《弘医济世,这所高校别具国际范》的通讯报道,回顾和展现了我校建校90年来在培养国际医学人才、开展援外医疗服务及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工作成果。敬请关注!
相关链接:https://ssw.gxrb.com.cn/json/interface/epaper/api.php?name=gxrb&date=2024-11-06&code=010&xuhao=1
广西医科大学留学生在学习《临床技能学》妇科检查操作。(广西医科大学供图)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医生张海涛在尼日尔为病人做检查。(广西医科大学供图)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刘 琴
2024年3月7日,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的第98天,患有地中海贫血的6岁老挝籍患儿妮娜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医护人员的陪同下走出了移植仓。妮娜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是广西开展的第一例外籍地中海贫血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也是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跨境医疗服务的一次成功尝试。近日,该院医生随访了妮娜,她一切良好。
今年7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对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碱基编辑临床研究成功治愈18岁老挝女孩,这是国内首位基因编辑治愈的外籍患者。
大医精诚,大爱无疆。建校90年来,广西医科大学培养了2600余名国际医学生,派出90人次参加援非医疗队,与全球48所大学、医疗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面向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医学学科特色,扩大和深化面向东盟的教育、科研、医疗交流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更多高质量国际医学人才,助力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1 培养国际医学人才
一组数据清晰地反映出广西医科大学国际教育深厚的底蕴和蓬勃昂扬的发展势头。
1958年,学校开始招收越南华侨学生。1978年,成为全国最早一批招收外国留学生的院校之一。2001年,开始面向留学生开设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英语授课)专业。
2007年,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具有招收六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资格的首批30所高校之一。2011年,成为首批广西政府东盟国家留学生奖学金招收院校之一。
1978年以来,学校紧跟国家外交战略,认真贯彻落实教育对外开放政策,将来华留学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性的工作常抓不懈,培养了一批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交流的“知华友华”国际医学人才。
1978年至今,学校培养了84个国家2617名国际医学生,其中东盟国家留学生近700人。
国际校友不仅成为推动各国高等医学教育、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也充当了中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
越南籍留学生陈亭平是广西医科大学1993级硕士研究生、2001级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参与了多项中越研究项目。为表彰他为中越友谊、特别是2003年在南宁市抗击“非典”工作中做出的贡献,于2005年被授予“南宁市荣誉市民”称号。陈亭平现任越南顺化医药大学伽马刀中心主任、医院感染科主任、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兼越南越中友谊协会委员、越南顺化省越中友好协会主席。
“一转眼,离开学校20年了,对我来说,广西医科大学依旧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地方。”陈亭平深情地说。
尼泊尔籍留学生苏希尔是广西医科大学1993级临床医学本科生、1998级消化内科硕士研究生。在尼泊尔公立医院担任医生和副教授,兼尼泊尔阿尼哥协会秘书长。
“在中国留学的那段时间里,我学到了丰富的医学知识,接受了严格的专业训练。我对中国和广西医科大学深怀感激之情,他们为我奠定了人生的基础,使我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为社会做贡献。”苏希尔说道。
也门籍留学生曼苏布,是学校1999级临床医学本科生,现就职于沙特阿拉伯苏丹王子心脏外科中心,任心脏外科主任医师。2015年,曼苏布在沙特出版了向阿拉伯世界介绍中国的图书《中国——一个新兴世界大国的故事》。
“我想为阿拉伯读者讲述中国发展的故事,我尝试用尽可能平实的语言去讲,因为中国的经验对我们非常重要。”曼苏布说。
优秀毕业学子不胜枚举。毛里求斯籍留学生路星,任职于毛里求斯北方医院,兼任中国驻毛里求斯大使馆领保联络员;圭亚那籍硕士研究生萨玛鲁,现任圭亚那乔治敦公立医院执行副院长兼骨科主任,因热情协助中国(江苏)第19期援圭亚那医疗队在当地开展相关工作,获得医疗队好评及感谢;柬埔寨籍硕士研究生陈敦财,全程协助中国赴柬埔寨抗疫医疗专家组开展工作……
多年勤耕耘,一朝结硕果。2014年,广西医科大学获全国来华留学教育先进集体。学校教师先后4次获全国来华留学医学本科教育青年教师英语授课展示活动奖项。国际学生连续两年荣获国家级来华留学生临床思维与技能竞赛最高奖。
2 开展援外医疗服务
对外援助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自1976年开始承担援非医疗派遣任务,主要派出医疗队援助尼日尔与科摩罗。
作为自治区重点支持建设的高校,广西医科大学自1976年开始至2024年,共派出90人次参加援非医疗队,其中支援尼日尔82人次、支援科摩罗8人次。
在艰苦的环境下,广西医科大学派出的援非医疗队员工作认真负责,克服种种困难,救助生命无数,用奉献搭建起中非人民的友谊桥梁,凭借卓越的工作赢得了受援国的赞誉和荣誉。
2015年,第18批援尼日尔医疗队队员、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刘磊,靠着中国支援的硬性支气管、食道镜和借来的鼻内镜,在津德尔国家医院开展了当地第一台无麻下气管异物取出术、第一台无麻下食道异物取出术、第一台局麻下鼻内镜鼻窦手术,教会当地医生掌握在中国最普通的电刀扁桃体手术,完成近300台手术、10000例左右的门诊数。他也获得了尼日尔共和国卫生荣誉银质勋章。“在尼日尔的两年,是我人生中最值得回味的精彩经历和磨炼。”刘磊说。
援科摩罗的23个月里,第14批援科摩罗队员、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张朝勇共接诊门诊患者4500多人次,为当地居民进行慢性胃炎、退行性关节炎、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内科疾病的门诊诊疗,开展心电图检查1500多人次。此外,张朝勇和队友们还不定期到偏远落后的村落开展“送医送药下乡”多学科联合义诊,呵护当地居民健康。
“谢谢你,中国医生!”2023年9月,一名女患者对第23批援尼日尔中国医疗队队员、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医生张海涛说道。在尼日尔综合医院,张海涛第一次实施复杂陈旧性颞下颌关节脱位门诊复位,实现了零的突破,也为后续病例的救治提供了有益参考。
2019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疗队队员,来到柬埔寨磅湛省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消除白内障致盲行动。2023年,该院8名眼科队员,在老挝人民军103医院开展为期6周的“援老挝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医疗援助任务。
3 扩大对外交流合作
定期举办面向“一带一路”和东盟相关国家的高端国际会议,持续打造高水准的国际科研合作交流平台。近年来,广西医科大学国际交流合作活跃,学校与全球48所大学、医院、科研机构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2008年以来,学校连续承办8届中国—东盟国际口腔医学交流与合作论坛,被列入《中国区域卫生合作》中的15个部长级论坛之一。2016年开始,口腔论坛纳入中国—东盟卫生合作论坛框架,已成为中国在口腔医学领域举办的国际性顶级论坛,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口腔领域的重要交流平台。
在地中海贫血防治方面,广西医科大学走在了全国前列。2009年6月,学校与意大利地中海贫血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2018年11月,广西医科大学和泰国玛希隆大学共同设立中国—东盟地中海贫血防治国际培训中心,为东盟各国地中海贫血防治人员,包括医生、科研工作者和实验室技术人员等提供先进的地中海贫血防治技术培训。2020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地中海贫血防治重点实验室(共建)获得批复,主要支撑亚洲国家开展地中海贫血防治研究。
学校还定期举办中国(广西)—东盟国际心血管病论坛、中国(广西)—东盟国际护理研讨会、中国—东盟医院管理合作论坛等。
据悉,今年90周年校庆期间,学校还将举办2024年地中海贫血防控论坛暨全国地中海贫血防控协作网建设研讨会、万清院士大讲堂、名家讲坛之院士专场、“叶馥荪”公共卫生名家大讲坛、第四届中国(广西)—东盟衰老与疾病学术研讨会、第六届泛北部湾生物医学工程学术交流大会暨广西医科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学术年会、第五届中国(广西)—东盟国际肿瘤精准医学大会等一系列学术研讨会。
如何发挥广西与东盟各国疾病谱相似的地缘优势,实现双向奔赴?广西医科大学给出的答案是,积极探索共同应对区域性疾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措施,全力打造中国—东盟医疗保健合作中心(广西)、中国—东盟远程医学中心、中国—东盟跨境医疗服务平台等,积极构建中国—东盟跨境“临床诊疗+临床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合作生态圈,依托跨境合作平台开展了人才培养、边境紧急医学救援联合演练、合作编写教材、互访交流等。
与此同时,学校设有国家生物靶向诊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骨与软组织再生修复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中国—东盟地中海贫血防治国际研究和培训中心、中国(广西)—东盟新发传染病联合实验室等多个研究平台,依托平台开展面向东盟的科研交流合作。
广西医科大学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走向世界,积极加入“一带一路”国际医学教育联盟、中国—东盟高校医学联盟、“一带一路”医学人才培养联盟等;参与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建设,进一步拓宽与各个国家的合作交流渠道,更好服务健康中国和“一带一路”建设,力争成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区域国际知名度高的国内同类一流大学。
扫一扫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