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广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3-03-07 作者:梁振武、黄绮思 校对:石鹏 审核:靳芳卉
|
|
近日,《广西日报》刊发了我校“医”心向党育新人 党建赋能促发展——广西医科大学持续推动党建与教书育人发展深度融合一文。
相关链接:
https://resource.cloudgx.cn/files/gxapp/News/202303/06/1012012.html?isshare=1&_t=1678116485
2月27日,风和日丽。位于南宁市良庆区玉岭路东侧、凤凰路南侧,广西医科大学五象校区PPP项目正式开启主体施工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可容纳在校生4000人,将与相邻地块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附属肿瘤医院五象院区,融合为教学、科研、文化传承与发展、医疗卫生服务和国际交流合作一体多元化的综合体。
党建铸魂,党员担纲。近年来,广西医科大学以首批广西高校党建工作示范校创建为契机,持续推动党的建设与学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一系列关键指标接连突破,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各方面,将培育创建成果转变为持续培养人民健康守护者的实际举措,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党的建设 筑牢思想根基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党的科学理论是青春理想的指路明灯。”2022年11月,广西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黄照权面向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主讲专题党课,勉励同学们要树立共产主义信仰,自觉学思践悟党的科学理论,精勤求学、砥砺品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
这是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学校党委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坚持依靠党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不断加强学校党建,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为引领,以推广“学习强国”平台为抓手,以“厚德大讲堂”“周末理论大讲堂”“校领导有约”等为依托,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组织广大师生及时、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一步锻造师生对党忠诚的政治自觉。
学校坚持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始终把牢铸魂育人的主基调,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爱国主义教育、爱校教育等贯穿学子入学至毕业全过程中。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鲜艳的党旗在广西医科大学武鸣校区田径场大屏前亮起,一场别出心裁的“音乐思政课”点燃新学期。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学校面向千名新生开展“音乐思政课”等主题活动,用音乐讲述党史,用歌声礼赞党恩,每一位医大人在光影变幻中激荡理想信念,奏响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最强音。
“喜迎二十大 音乐思政课”在广西医科大学武鸣校区开讲。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学校第一时间组织教师、学生、医护人员、离退休职工等群体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通过校领导宣讲、学校宣讲团讲座及邀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政府官员等作专题报告近70场次,引导广大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学校改革发展各项任务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约评论员杨禹为学校师生作党的二十大精神解读。
夯实组织保障 主动服务大局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
“我们始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组织力量提升为重点,将支部建设与病人救治、教学科研、健康扶贫、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揉’在一起抓,把支部建成‘党员之家、教师之家、传播急救知识之家’,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教育部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全科医学科党支部宁宗说。
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全科医学科因地制宜打造学习型党支部。
学校党委以创建广西高校党建工作示范高校为抓手,以系统实施头雁工程、领航工程、聚力工程、清风工程、先锋工程“五大工程”为载体,扎实推进“五基三化”提升年行动,不断以党员“微细胞”激活党组织“大肌体”,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医疗服务、疫情防控等第一线建起了一个个坚强战斗堡垒。
学校全面推进4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在校内选树并培育建设2个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0个样板党支部和4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带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学校先后在援沪、援百色、援北海、援琼等工作队建立临时党支部14个,确保党旗在抗疫前线高高飘扬。
学校直属附属医院援沪医疗队成立临时党支部,带头冲锋在一线。
2022年12月,学校学生社区建设成果获评全国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风采展示活动优秀案例。学校通过构建党建矩阵,以学生社区建设为三全育人的载体与重要抓手,搭建多元育人平台,构建了“党建引领、文化浸润、实践淬炼、素质提升”的“四位一体”学生社区综合育人模式,将学业辅导、心理咨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社区“亲和力”与“情感性”的独特优势,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暖”起来,“厚”起来。
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环境。
心怀“国之大者” 强化使命担当
2023年1月,一名23岁女医学生捐献器官挽救5人生命的感人事迹在社会引发了强烈反响。这名医学生名字叫易海欣,是广西医科大学大四学生,她用最极致的奉献,践行了“治病救人”的医者誓言。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移植医学中心主任孙煦勇在采访中提到,“海欣用实际行动践行医学生誓言里的初心和使命。我为有这样的学生感到骄傲。”
在学校校园,“永远站立的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郭德林教授率先捐献遗体、奉献医学教育的事迹更是广为人知,瞻仰他的骨骼标本,已成为每一位医学新生的第一堂课。
学校开展“致敬大体老师清明节追思活动”。
从建校之初的开拓者何日先,到为学校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叶培、叶馥荪、龙桂芳、彭民浩,再到温汉春、梁小霞、易海欣,八十余载的岁月,一代代医大人将“厚植爱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作为价值追求,始终践行“厚德励志、博学弘医”的校训精神,心怀“国之大者”,接续传承救死扶伤的使命。
在2023年广西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学校校长曾志羽在交流发言中表示,“学校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不断深化‘德医交融’育人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新一轮广西一流学科6个,自治区级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所在专业的学生数占比接近85%,严格落实教授100%为本科生上课制度,近10年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平均通过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17个百分点,连续15年获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临床医学”学科是广西高校百分位排名最高的ESI学科。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和第一批全区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校等荣誉。
聚焦神圣使命 练好服务“硬本领”
建校以来,学校党委坚守“造就本省人才,为本省之用”的建校初心,为党和国家培养输送了各层次医学及相关人才20余万名,引领了壮乡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广大医大学子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健康中国”“健康广西”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广西医科大学学子积极投身基层志愿服务。
学校坚持服务基层卫生人才需求,自2010年起连续招收13届共1930名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履约率达99.2%。学校坚定不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要“四个面向”的重要要求,致力于解决“自主创新”等“卡脖子”问题,持续加强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学校2022年新增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4个,获批“省部共建靶向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202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合计116项(首次破百,立项数和经费资助数均位于广西高校前列)。
学校坚持医教协同,进一步做大做强直属附属医院建设,不断推进实施服务广西战略。针对地中海贫血、肝癌、鼻咽癌等广西高发疾病,学校附属医院组建专家团队攻坚克难,积极开展地中海贫血筛查和诊断工作,新生儿出生缺陷由2009年的21‰降至现在的10.83‰;整建制引进65人的器官移植团队,实现从单器官移植、干细胞移植到多器官联合移植的跨越,获全国移植示范中心,仅2021年器官移植手术量就达511例;每年为1000多名鼻咽癌患者提供诊疗服务,鼻咽癌五年生存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出“黄昏门诊”、日间手术病房等便民举措,有效解决了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
治愈康复儿童向学校附属医院医生赠送锦旗。
近年来,各附属医院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第一附属医院综合实力连续10年位列复旦“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华南前三,附属口腔医院在全国专科医院中排名第4,第二附属医院移植学科进入全国第一方阵,附属肿瘤医院连续7年位列复旦版华南区专科医院排行榜第2名,附属武鸣医院成为全区首家以新标准、全流程通过等级医院评审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学校积极推进优质医疗服务资源不断扩容,第一附属医院、附属肿瘤医院、附属口腔医院、附属武鸣医院获批建设新院区,实现第二附属医院病房医技综合楼和附属肿瘤医院五象院区门诊顺利投入使用,东盟国际口腔医学院即将建成启用。
扫一扫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