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二附院 发布时间:2025-07-01 作者:谢洁琼、张桂宁 摄影:谢洁琼 校对:费沁蕊 审核:王东栋
|
|
近日,二附院神经内科、纳米医学中心邹东华教授在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中科院一区Top,IF=19)在线发表了题为“Precise diffusion of gaseous H2S “bomb” potentiates NIR-II imaging-guided photothermal therapy by relieving heat tolerance and disturbing cellular homeostasis for synergistic orthotopic glioblastoma treatment”的原创性研究论文。邹东华为该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医院纳米医学中心宁峙彭及广州医科大学上官萍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医院为论文第一通讯单位。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具侵袭性和致死性的恶性肿瘤之一,其5年生存率不足10%。目前,传统治疗策略主要为手术切除联合辅助化疗等。然而,鉴于该肿瘤具有高度异质性和浸润性,且血脑屏障(BBB)的存在对药物等治疗手段构成了显著限制,致使传统治疗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光热疗法(PTT)作为一种新兴的癌症治疗手段,凭借其高时空特异性以及微创性特点,在肿瘤治疗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在GBM治疗应用中,仍面临着诸如穿透深度有限以及难以有效穿透血脑屏障等诸多亟待攻克的难题。该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一种近红外II区(NIR-II)发射的纳米系统,通过NIR-II/光热成像实现穿颅肿瘤可视化,辅助实时监测脑区GBM的进展。此外,在光热刺激作用下,该系统可原位释放H₂S气体,深入渗透至肿瘤深部,诱导线粒体功能障碍及细胞凋亡。通过耗竭细胞内ATP,继而下调HSP90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的耐热性,增强PTT在GBM中的治疗效果。将这种非侵入式H₂S气体“炸弹”策略应用于GBM治疗,有望推动PTT的临床转化,降低因肿瘤热耐受导致的治疗不彻底风险。
扫一扫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