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80周年校庆还有 天!

     
 
    首页 > 专题建设网站群 > 80周年校庆 > 校庆动态  
 
 


【媒体看医大之校庆专版】《广西日报》报道我校服务地方发展


来源: 宣传部 发布时间: 2014-11-18 作者:  
 

    

  2014年11月18日,《广西日报》6版刊登我校发挥医学优势服务地方所需《培养博学弘医人才 谱写顶天立地诗篇》,敬请关注!

  文章链接:http://www.gxrb.com.cn/html/2014-11/18/content_1053370.htm

培养博学弘医人才 谱写顶天立地诗篇

——广西医科大学发挥医学优势服务地方所需
广西日报  2014-11-18      ■ 本报记者 罗 琦 本报通讯员 靳芳卉
     
 
 

  本报记者 罗 琦 本报通讯员 靳芳卉

  “为源源供给医师计,应设完备之医学院一所,以造就本省人才,为本省之用。……迄能自设医学院,培植多数医师,分任各项卫生事业之时,则是省内人民之健康获得保障之日。”1933年,在广西省府召开的行政会议上,一条倍受关注医药卫生提案,让“造就本省人才,为本省之用”的精神伴随着广西医科大学走过了80年风雨征程。

  80年后的今天,广医人在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和临床医疗等领域取得了一个个突破性成就,令世人瞩目,被业界称为“广医现象”。

  育人为本

  英才辈出担当中流砥柱

  “建设一流大学、服务广西发展,大师、大楼、大气三者缺一不可!有了大师,大学才能打造学术高原,筑起学科高峰,才能近悦远来、群贤毕至。有了大楼,大学才有发展教育的一流办学条件,才能集凤筑巢,留住人才。有了大气,大学才有超前的办学理念和可持续的发展规划,让人才看到美好远景、矢志不渝。大师、大楼、大气三者互相映衬,有着共同的指向,那就是,一流的大学应广纳贤才、礼贤尚才、人尽其才!”谈及人才,该校党委书记仇小强一语中的。

  为此,该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不动摇,培养与引进并举,充分发挥临床医学等学科的资源优势,以国家和自治区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以及高水平学科团队为载体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优秀人才,建立了一支高职称、高学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如今,学校拥有二级教授人数位列广西第一,1178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超过50%,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80%。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广西“八桂学者”岗位4个,广西“特聘专家”岗位4个,广西人才小高地3个,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2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11个。

  拔尖人才需要基础性人才的支持,基础性人才也需要拔尖人才的引领和带动。学校积极主动为年轻人才提供待遇、进修、交流等保障,通过为40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设立“青年科学基金”等措施,激发他们干事创业提升自己的热情,逐渐培养起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学校现拥有医、理、工、文、管、法等6大学科门类,设有25个学院,拥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和9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医学教育培养体系,是广西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广西高校第一个获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

  培养的5万余名全日制各层次医学人才,成为了广西高等医学教育、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一五”以来,学校本科生每年总体就业率均达90%以上,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平均通过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20%。2009年,学校荣获“全国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

  科研为魂

  地方特色支撑高端研究

  “与经济发达地区医学院校各种‘高大上’不同,‘土生土长’的广西医科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广西防病治病主力军的角色,紧紧围绕广西常见病、多发病这些‘土特产’开展科学研究,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仇小强道。

  肝癌、鼻咽癌是广西高发肿瘤,也是广西医科大学自建校之初就重点攻坚的“硬骨头”。学校最早在国内分别建立了肝癌、鼻咽癌的高发现场,建立了三级防癌网络,取得一系列肝癌防治研究成果,使高发现场肝癌死亡率稳中有降。在鼻咽癌方面,率先在国内提出了鼻咽癌肿瘤靶区勾画标准以及常规二维放疗、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适形放疗的适宜放射剂量等。

  地中海贫血是独具“两广特色”的遗传性疾病,是导致我区出生缺陷高发的首位病种。学校相关科研团队潜心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3种基因类型,在国内首次发现了5种基因类型,对地中海贫血的产前诊断率达到了100%,累计诊治地中海贫血携带者和病人20多万人(次),是国内诊治地中海贫血数量、种类最多的单位。

  从建校之初的“生理”、“细菌”、“解剖”研究所等最早的科学研究机构,到1956年的中心实验室开展有计划的科学研究工作,再到今天拥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联合地方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公共服务平台、7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9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

  技术进步了,水平提升了,潜心研究的医大师生们对壮乡的热爱和执着从未改变,在广西医疗事业史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广西科学技术进步特别贡献奖,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

  2011年,广西启动聘请自治区主席院士顾问工作,该校主动“走出去”,聘请了樊代明、刘德培、张兴栋、曾益新、魏于全、刘允怡、于金明等7位院士顾问并设立了5个院士工作站,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推动学校科学研究及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2012年7月,国际临床医学界极具影响力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由该校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农光民教授团队撰写的关于手足口病研究论文,证实了并发严重脑干脑炎是危重症手足口病死亡的主因,对于指导临床救治具有重大意义,也标志着该团队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同年9月30日,国际知名杂志《自然》系列期刊Nature Genetics在线发表了该校第一附属医院泌尿科学研究所和基因组与个体化医学研究中心莫曾南教授作为并列第一作者的文章,这是广西研究人员作为第一作者首次在该期刊上发表论文,也是广西科学界“零”的突破,该研究首次发现中国人特有的两个前列腺癌易感基因位点,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

  服务社会

  为八桂儿女撑起健康之伞

  对地方医学院校而言,服务社会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广西医科大学深谙此道。学校的12家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承担学校临床医学专业临床理论课程和临床实习,是我区临床医疗、科研、教学、保健等医疗卫生事业的“领头雁”。

  其中,该校第一附属医院,整体实力处于广西领先、全国先进行列,引领着壮乡高等医学教育、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医院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与义务,当遇到“非典”、“汶川地震”救治伤员、抗震救灾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该医院均在第一时间组成医疗救护小组奔赴现场组织抢救。

  由该医院牵头的广西健康惠民工程鼻咽癌肝癌防治项目自2013年启动以来,对我区22个县(市、区)鼻咽癌、肝癌高发年龄段30岁-59岁的居民开展鼻咽癌、肝癌联合筛查,将疾病预防的“关口”前移,利于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并规范治疗,减轻患者家庭负担。截至2013年底,广西医科大一附院对所辖7个县市采血筛查共计36.47万人。

  与此同时,该校发挥毗邻东盟的区位优势,与国家卫计委共建卫生部国际(东盟)医药卫生人力资源培训基地,为东盟国家提供医药人才学位学习和非学历在职培训,拓展广西在东盟医学教育市场的核心竞争能力。学校迄今承办了4届中国-东盟国际口腔医学交流与合作论坛、2届地中海贫血出生缺陷预防国际研讨会、首届中国-东盟生殖学论坛等,在东盟地区医疗领域形成了一定影响力。

  学校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钦州、玉林等多个地市共商教育、医疗、养生、养老、保健护理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共建,推动城市配套建设与医药卫生事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同时结合广西重大疾病、突出公共卫生问题及政策、服务开展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成为政府相关决策的“智囊团”。

  为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学校牵头,成立了广西新东源生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立广西新药研发和资本市场的纽带,打造国家级工程中心,促进广西乃至东盟国家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该校校长赵劲民表示,未来学校将以传统优势学科和区域特色为抓手,以国际医药教育中心和医学研究科技园为载体,强化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和医疗保健三大主体板块建设,重点建设地中海贫血、肝癌、鼻咽症三大具有“广西特色”的研究中心,同时努力构建区域一流、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临床研究集群和高水平医院集团,培养“顶天立地”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再立新功。

  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助推广西腾跃(系列报道之六)

   

   

   


 
 
 

版权:广西医科大学 2014 设计:宝多德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