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医大人】郭晓云:教而学之 精益求精

来源:宣传部 教评中心 发布时间:2016-11-28 作者:

| |

教而学之 精益求精

——记我校2014年“叶馥荪教师奖”获得者郭晓云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医之师者,面对的不仅是病患,还有成百上千将要投身于医疗行业的医学生。生命可贵,为师者,在教学工作中,既要教,又要学,精益求精。只有做到严谨治学者,才足以肩负起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

郭晓云,第一临床医学院诊断学教师,从教十二载,她始终秉持严格、严谨的态度,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突出,曾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培训教师”及“最受欢迎的理论课老师”,2014年“叶馥荪教师奖”获得者。

7月,告别了毕业生,我们又将迎来一批新生,而广西医科大学这座医学殿堂里,永远都会有一群可亲可敬的人在医学教育第一线不断奋斗着。隔着时差的天空,横跨太平洋,我们在视频通讯的屏幕前,看到了身在美国学习的郭晓云老师……

 

理论为剑 实践为马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对理论有反作用,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谈及教学,郭晓云老师常强调:“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基础理论的学习,关键是在实践中学会思考。有同学曾问她:“看病就是为了开药,开药按着说明书不就可以了吗,每个科室都有着自己的诊疗规范,为什么我们学药理学呢?”她答道:“如果仅仅按照说明书就能开出医嘱,那还不是一个好医生,和别人相比,学这门课的用处是你能够结合每一个病人来具体分析,每个患者肝肾功能和疾病程度影响用药时间和用量,这才是需要你来掌握的。还有药物代谢的问题,肝功能有问题的人,你要怎么选择?这些你都要清楚。每个知识点你学的时候,可能你没想到这些对你之后的工作有什么用,但其实都是和以后的工作息息相关的。”

在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经思考总结验证后,又能产生新的理论知识。这就是一个科研的过程。谈及科研,很多同学对于做课题做科研的印象,就是一直和小白鼠打交道、不停培养细胞,很枯燥。对此,郭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实“很多同学做的不是科研,而是实验”。她认为,科研是对一个问题有深度的了解与自己的思考后,对自己的假想进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很多科研是来源于临床而服务于临床的,在美国,一名学生将医学器械进行改良,这个就是科研。所以希望同学们不要说到科研,就想到养细胞、杀老鼠。什么是科研?科研就是带有科学目的的研究。手术方法、实验方法的改良等等也是科研对象。”现今在美国学习的郭晓云老师为我们解释道。

2013年,郭晓云作为教学团队主要成员,针对低年级、高年级、实习阶段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参与临床技能课程的设计及授课。谈及临床技能的学习,她说:“哪怕是你现在很佩服的一个老师,也是从一个被人无比嫌弃的小小实习生慢慢成长起来的。但是这个过程怎么走,是自己决定的。”在面对实践机会时,许多同学们往往因准备不足而浪费了。“如果在上课之前,先看清楚了诊断标准,治疗规范和操作适应症,我们的上课时间就会很短,就会有更多时间用来训练。”郭老师分析道,“在见习中,如果预习了的同学,就会愿意向前站去试一试,如果没有预习,就会往后退,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即使是手术中一次简单的拉钩,同学们也应该思考清楚如何拉才能曝露正确的视野又不会影响主刀的操作,而不是充当机械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踏踏实实学理论,实践中善于思考总结。这是郭晓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向学生们所传达的学习态度。

 

生而有涯 学海无涯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回忆起在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度过的学生时代,郭晓云印象最深的就是刚去实习的时候,主任晚上到病房里检查实习生,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提了很多问题,所有能问的问题都问了。这时候,自认为做事已经很周全的同学们被主任的严谨、细致点醒了,才发现有很多细节没想到,而任何的遗漏和思虑不周都会成为临床工作的隐患。受到严格的教学方式培训,所以郭晓云也经常采用提问的方式鼓励自己的学生多思考多自主学习。

后来郭晓云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有一次,她去听一个顶级大师的专业讲座,全程几个小时的英语讲解,很多专业单词听不懂,听不懂就无法做笔记,无法进行交流。从这次听讲座的经历,郭晓云深刻意识到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语言,一种工具,工具是要为己所用的。有了这样的想法,她开始努力练英语听力,勇敢地说出口,英语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2006年郭晓云开始承担全英教学任务。她告诫学生们,不要想是飘过了英语六级还是飞过了英语六级,而要思考如何利用它。

研究生毕业后,郭晓云来到我校工作。她常常向老教师虚心学习教学经验,并多次参与学校及国内的教学研讨会,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及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及教学理论水平,并申请、参与多个教学改革课题,为诊断学、临床技能教学的课程改革及课程设计提供一定的经验支持。

一个好医生包括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要不停地去学习,帮助病人解决问题”,郭晓云老师如是说。如今的她,依旧没有停下学习的步伐,前往美国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新模式。她说,美国的大学教学模式和中国差别很大,他们需要在上大课前就预习完课程内容,并完成在线练习,否则就算旷课,而到了课堂上则主要是以提问与解答的模式展开,最后20分钟左右,老师就帮他们做一个学习的总结反馈和指导。这与国内一些高校如今利用SPOC给同学做课前预习的教学改革模式有相似之处。“认真学习的同时还要勇于承认不足,虚心向别的老师学习。”自信是优点,但作为好医生还要勇于承认不足。术业有专攻,每个人的知识都有局限,当遇到问题发现难于解决时,自己要认真思考,同时还要向周围人请教。医生的查房制度,疑难病案讨论制度和会诊制度都是体现了这点,群策群力才能做好临床工作呀!所以学会协作也是好医生一个重要的条件。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学海无涯,郭晓云用自己自反自强的态度,发挥出为师、为医的先锋模范作用。

 

面朝大海 不忘初心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撑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回忆起自己实习的时光,郭晓云说那时的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要比现在高。正如她所分析的,这是整个社会浮躁氛围在医疗问题上的表现,因为医疗关乎每个人的生命,面对媒体的负面报道,人人都害怕自己会成为下一个魏则西。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郭老师希望同学们能正确看待这些问题,不要忘了自己的初衷;同时应该学会保护自己,“但也不能因为可能发生医闹,而在治疗过程中,全部做保护工作,这是不对的,对于很多患者,他们其实对医学知识是不了解的。所以不能因为别人狭隘,自己也变得狭隘。医闹毕竟还是少数的。”面朝大海,相信会迎来春暖花开的未来。

此时此刻,在大洋彼岸,跟医大学子一样仍在孜孜不倦刻苦学习,努力为人类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继续做贡献的郭晓云老师,给医大学子致以最真挚的寄语:“正如之前赵劲民校长在毕业典礼上所说的,希望大家做一个懂感恩、能包容、有担当的人。这是作为一个现代青年应该具有的。作为医大的学子来说,我希望大家既然选择了医学,就请热爱医学,选择了医大,就请热爱医大。记住厚德励志,博学弘医,也不负老师和学校对同学们的期待。如果每一个人是一块砖,希望医大越来越大、越来越牢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扫一扫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