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健康报》刊发!医生的情怀、敬畏和职守

来源:《健康报》 发布时间:2025-09-10 作者:郎景和 校对:石鹏 黄魏媛 审核:靳芳卉

| |

【编者按】8月18日,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名誉主任郎景和院士应邀出席第五期“通用健康大讲堂”,分享了他从医61年来的深刻体悟与思考。他以“医生的情怀、敬畏与职守”为题,结合大量临床实例与哲学反思,系统阐述了一名优秀医生应具备的素养与境界——从“心地善、心气和、说真话、办实事”的诊疗日常,到对自然、医学、病人与生命的深刻敬畏;从AI时代下医生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职业态度。

本文由健康报记者现场整理,刊发在《健康报》(2025年09月02日 第5版),经授权转发,以飨读者,期待郎景和院士的真知灼见能引发更多医务工作者与社会公众对医学本质、医者精神与医疗价值的深层思考。

在近日举办的“通用健康大讲堂”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名誉主任郎景和分享了他从医61年的心得体会,以及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的思考。
本期嘉宾
  郎景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名誉主任

我已经做了61年的医生,可以由衷地说,做医生真好。
  为此,我写了一首小诗就叫《做医生真好》:
  做医生真好,像春天的风轻轻抚慰疼痛的伤口;
  做医生真好,在夜的宁静里做生命的守候者,
  用双手捧起啼哭的新生,也送别安详的落叶;
  做医生真好,每一次托举都是对生命庄严的承诺;
  做医生真好,即使岁月和疲惫刻进皱纹,依然是善爱的微笑。
  因为我们是医生,就必须真好。
  外科解剖刀就是剑。这句话是我的座右铭。剑有何用,如何使用,如何用好,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从医多年,我认为做医生要心地善、心气和,说真话、办实事,既动脑、又动手,活到老、学到老。这源于情怀、敬畏和职守。
医生是看到别人痛苦,就产生解除痛苦之愿望的人
  心地善良、心路清晰、心灵平静是临床工作的三条基线。医生应该心地善良,给病人开出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医生需要心路清晰,从繁杂的现象中理出诊治方案;医生即使遇到各种难治的疾病、各种难处的病人,都需要保持心灵平静,做到这点非常不容易。我做了61年医生,没有跟病人红过脸、吵过架。
  医生应该敬畏自然,自然是规律,是法则;应该敬畏医学,医学是一片充满未知的瀚海,等待着我们去探寻,是我们需要毕生追求的庄严事业;应该敬畏病人,病人把生命交给我们,是我们的老师;应该敬畏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
  孔子说,君子不器。器是什么?是技术、是工具,其本身并不具备良知和判断。医生掌握技术、知识,但更关键的是如何使用它们。人工智能(AI)时代,医生要拥抱新技术,学习用AI来积累资料、学习知识,正确应用AI诊治疾病。但AI是科学的未来,并不是临床医疗的未来,AI不能代替医生,医生永远都应该走到病人身边,面对面地诊治疾病。只凭化验单、影像检查报告看病的医生不是合格的医生。
  做医生要有悟性、理性和灵性。有悟性就是要善于反省、思索、推论、演绎;有理性就是要冷静、沉稳、客观、循证;有灵性就是要随机应变、善于创新。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遇到危难情况,医生都应该出于职业的敏感和责任,奋不顾身、毫不犹豫、迎难而上。这应该是医生的职业本能和友善习惯。
  2000年,我去奥地利格林茨参加学术会议。一天沿穆尔河前行,猛然见前方一个商务车斜停着,几个人抬一个受伤者在路边,大家一片惊恐之状。我忙停车近前,分开众人查看伤者情况,原来是伤者因急转弯刹车造成右腕部损伤。我发现车上有急救包,便为伤者紧急复位,并用夹板固定。伤者的疼痛得到了缓解,面露笑容,众人欢呼,得知我从中国来,却是一位妇产科大夫,赞赏不已。
  医生是看到别人痛苦,就产生解除别人痛苦之愿望的人。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因发现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引发子宫颈癌而获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医学史上的一项重要发现,我们现在已经可以通过HPV疫苗预防宫颈癌。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因创立体外受精生殖(IVF)技术而获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的重要创新让很多无法自然生育的人能够拥有自己的孩子。他们都是为解除别人的痛苦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
对医生的成长来说,经验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
  医学求真、医疗务实,医生应该说真话、办实事。医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都是如此。避免片面性、局限性和主观性是克服虚和假的关键。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而人类对自身的认知还非常有限,医学有很大的局限性。医疗是在活体上施行诊断和治疗,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医生必须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对待工作。
  194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葡萄牙神经科医生埃加斯·莫尼兹,因为莫尼斯发现了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对特定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许多医学家质疑这种手术,因为接受了手术的这些人虽然看起来温和了很多,但是不再拥有常人的思维能力,变得很呆傻。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废除了这种手术。然而,从这种手术被广泛使用到最后被废除,30多年间,有大概30万人接受了这种手术,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由此可以看出,医学有很大局限性,真理不过是我们关于什么是真的共识,这种共识不过是一种社会和历史状态,而非科学和客观的准确性,是要提倡质疑、反思、争论的。
  医疗务实指的是医疗重在实践。从医学院毕业到成长为比较成熟的医生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住院医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受临床训练,跟着“师傅”(主治医师)看病,把书本知识印证、转化为临床技能。这是一个无法省略、跨越的过程,无论如何聪明的人都难以速成。对医生的成长来说,经验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经验是实践,经验靠积累,经验需升华。书本上“典型的”病例,很有可能是临床上最“不典型的”。例如,教科书对宫外孕的描述往往是停经、腹痛、阴道流血、晕厥休克,而实际上临床上30%的病人没有明确闭经史,10%~20%的病人无明显腹痛,很多病人只有少量不规则的出血,晕厥休克仅会发生于急性、大出血病人身上。因此,宫外孕的误诊率可达20%左右。
  十年磨一剑,百岁难成仙。医生必须老老实实在临床上打磨,才能不断增长经验,逐渐成长、成熟。
  医生做事不能含糊、敷衍、搪塞、拖拉,医生需要不怕困难、不计报酬、不怕劳累、不嫌脏苦。我曾经住院做过一次手术,术后查房时,我跟管床的医生说,请他给我的伤口换块纱布,管床的年轻医生当时说“好好好,一会儿就过来”,结果过了一两个小时他才来,而我这段时间什么都没干,满脑子想的就是等他给我换纱布。对病人来说,换块纱布也是大事。医生答应了病人的事,一定要及时认真办好。也许医生很忙,但是病人看病、住院,记得的、想着的就是医生说的话、办的事。我做科主任20余年,无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从来不敢怠慢来自急诊室、手术室和产房的电话。
  医生应当重视临床,不鄙薄日常工作。汤钊猷院士曾引用香港大学肝癌论文集说明临床工作的重要性。这本论文集中有45%的文章与手术治疗有关,20%的文章与非手术治疗有关,35%与基础研究有关。这三类文章被SCI收录的比例近似且都很高。临床研究或与临床有关的基础研究均可以出好文章。宋鸿钊院士根据丰富的临床资料,进行发病机制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分期、各种转移的诊疗,以及大剂量化疗、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和子代随访等,使绒癌的治愈率提升至90%。仅2003年以来,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团队在核心期刊发表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的论文500余篇,SCI论文93篇,影响因子达到202.3。
不慌是一种底气,不乱是一种能力,不急是一种境界
  我是一名妇产科医生,归属外科系统,深知动脑和动手的重要性。一台手术之所以能成功,决策占75%,技巧占25%。决策是思维、判断和设计,它与医生的责任心、临床经验、思维能力和方法密切相关。临床决策的基本原则包括:充分的实施和证据、周密的设计和方案、全面的考量和评估、审慎的实施和操作、灵活的应急和应变。有了正确的判断,合适的治疗方案、麻醉方法及至手术切口与入径,都应在医生的充分考虑之中。此外,还要预估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准备好对策,做好术后处理与随诊。如是,一台手术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从医几十年来,我白天看病、做手术,晚上写作、绘画,一方面不断总结临床经验,一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我的《妇科手术笔记》很多妇产科医生都看过,它就是我在业余时间做的一份份工作总结,是对手术的回顾与反思。外科医生有特权进入人体,工作是非常神圣的,对病人只能有敬畏和爱护,不能有任何技术与器械的炫耀。最佳的临床决策要把医生最有把握的与病人最情愿接受的方式结合起来,既要保证有效,又要保证安全。
  技巧是由经验和熟练升华而成的,内含医生的观念和体验。技巧建立在医生对手术的深刻理解上,常带有属于医生自己的独特性,资深的外科医生应该形成自己的手术风格。规范化、个体化、人性化应该是外科医生的三个原则,哲学理念、人文思想、美学观点是外科医生的三种修养。
  在我看来,外科学有三个层次:知识层次、运用层次和心灵层次。知识是智慧的基础或原料,医生必须有自己的体悟、创造和升华,实践出真知,实践检验真理。知识和经验的累积会为医生带来心领神会、探幽索隐、灵机妙算、创造发明。
  外科医生有“三不”:不慌、不乱、不急。不慌是一种底气,不乱是一种能力,不急是一种境界。外科医生还有三重境界:第一界是“得艺”,熟练流畅、排遣疑惑、独立胜任;第二界是“得气”,有领有悟、除忧解难、应急应变;第三界是“得道”,有精有神、心手升华、探微发秘。得艺及得气之初,皆为匠;得气之后,并进而得道,遂成“气候”,乃为师、为家。
医生的注意力要集中到病人的体验上
  人学是医学的本源。医学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是维系人类自身价值,并保护其生存、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救死扶伤是人性善良的体现,进而成为文明社会的一种责任。生死是自然规律,医学是关于生死殇痛的终极关怀。古人云,做事要“通天理、近人情、达国法”,当医生也是如此。医学的“天理”就是指自然规律,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人情”就是指人的思想、意识、情感、意愿;“国法”指国家政策法规、诊治原则、规范,技术路线、方法、技巧等。
  治疗并不总意味着治愈某种疾病,更意味着关爱、体恤、减轻痛苦。医生的注意力要集中到病人的体验上,而不仅仅集中到疾病的过程本身。好医生要会爱人、救人、度人、为人。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曾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情,但可以用伟大的爱做些小事情。
  医学是人学、仁学、美学。哲学始源于医学,医学归隐于哲学。科学求真,艺术求美,医疗求善。真善美是做人的追求,更是医生必备的品质。医生不仅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积累临床经验,还要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文学的情感、音乐的梦幻、诗歌的意境、书画的神韵会给医生疲惫的头脑带来清醒、睿智和灵性,让医生可以更好地助人救苦。病人的痛苦与召唤是医生的力量、使命和方向。

健康报记者张昊华整理

来源:转载自《健康报》(2025年09月02日 第5版)



扫一扫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