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一附院 发布时间:2025-09-18 作者:谭凌宇 校对:何梦莹 审核:蓝飞燕
|
|
9月16日下午,在中国—东盟医疗保健合作中心(广西)(以下简称“东盟楼”)启用之际,一附院在东盟楼5楼大学术厅举办“数智赋能 共享健康”院士学术论坛,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廖万清、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圣彩莅临开讲。
厦门大学医学院副院长谢莉萍、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叶志云应邀陪同莅临。我校校长曾志羽、科技处处长郭宏伟、基因组与个体化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秋雁,一附院党委书记李浪、院长郑宝石及全体在院院领导出席讲座,各中层干部、临床医学骨干、青年科研人员、研究生、进修生、规培生等共200多人参加。郑宝石主持论坛开幕式,院党委副书记赖铭裕主持讲座环节。
曾志羽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向两位院士及各位专家同道的莅临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说,广西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人文相通,疾病谱相似,是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前沿窗口和“桥头堡”。在一附院东盟楼建成启用之际举办院士论坛,旨在抢抓发展机遇,发挥地缘优势及东盟楼、院士工作站的平台作用,搭建常态化、高水平、国际化的交流平台,汇聚顶尖智慧,激发创新火花、提升综合能力,促进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医疗技术、教育科研、疾病防控等领域的合作共赢,加快建成区域医疗合作“先行区”,打造中国—东盟医疗健康合作的闪亮名片。
李浪在致辞中表示,值此中国—东盟卫生合作论坛盛大开幕及东盟楼启用之际,为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特此举办“数智赋能 共享健康”院士论坛,很荣幸邀请到廖万清院士、林圣彩院士为大家作精彩授课。一附院与两位院士共建的院士工作站、实验室平台,将为相关疾病防治研究提供强大的智力、技术和人才支持,并面向区内和国内外医院开放。希望院内外相关学科团队积极加入进来,发挥数智赋能共建共享、强化协同攻关合作共赢,聚焦区域高发病、常见病,产出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为健康广西、健康中国和中国—东盟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廖万清作《真菌感染:新时期的挑战与策略》专题讲座。他从真菌感染的现状与挑战、传统诊断技术与分子诊断技术、高通量病原检测技术(mNGS)三个方面展开,介绍了其领衔的团队在致病真菌发现鉴定、传播机制、分子诊断技术革新及超级真菌防控等方面的国际领先成果,强调了以“不断革新、更加智能、疾病导向、分子诊断”为发展特点的快速诊断模式是防控真菌感染的重中之重,为我国真菌病诊疗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与实践方向,对全球公共卫生应对、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真菌病防控具有重大意义。
林圣彩作《葡萄糖感知及其病理生理意义》专题讲座,介绍了其所领衔的研究团队在葡萄糖感知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深刻揭示了葡萄糖感知通路在调控细胞代谢、寿命乃至肿瘤免疫中的核心作用,“葡萄糖饥饿”、二甲双胍都是通过这一通路激活AMPK来执行功能。其发现的“辟谷精”等模拟物不仅为代谢性疾病和癌症治疗提供新策略,更发现“营养干预”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机制,引导大家深入理解能量感知与生命调控的密切联系,推动代谢基础研究向临床治疗的转化,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突破。
两个半小时的论坛,大家认真聆听讲座,积极思考交流,学术氛围浓厚。讲座结束后,现场听众围绕“节食、饥饿、运动与健康”的关系等感兴趣的问题与院士们请教交流。
论坛的举办,为推动中国—东盟区域医疗合作、提升医院临床与科研水平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提供了科学支撑与合作契机。
扫一扫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